雷克勒酒庄:减少人为干预,追求纯粹表达
清洁取暖既要保供应,也要讲节能。
北京海关副关长高瑞峰介绍,目前,北京海关免担保放行的高级认证企业范围从24家扩大至70家,积极推行推行收发货人免到场查验模式,支持帮扶包括生物医药、医疗设备、跨境生鲜等在内的行业企业恢复生产。在疫情防控期间,捐赠用货物和未在我国注册/备案的进口医疗器械和防疫药品,紧急情况下可办理先登记放行后补办手续。
对因进口疫情防控物资需要办理企业注册登记或者备案的,即到即办。北京海关继续推广通关全流程无纸化,实现许可证件、单证票据等网上申报、网上办理、联网核查、自助打印;开通京关归类京关信用微信公众号,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线上服务,力争实现企业零跑动。为提升冰鲜水产品、肉类等鲜活产品的口岸查验能力和通关效率,北京海关简化检疫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开辟生鲜产品绿色通道,优先保障相关进口产品查验、检测;对境外进入综合保税区的食品实施抽样后即放行政策。开通724小时全天候绿色通道,公布物资通关咨询服务热线,为急需物资进口保驾护航。对于通过旅客携带、邮寄、快件等行邮渠道进口的,专门用于疫情防控治疗的药品、消毒物品、防护用品、医疗器械等,在自用合理数量的基础上给予通关便利。
同时,在稳外贸促发展的宏观角度,北京海关也将充分发挥外贸统计和检验检疫技术把关职能,密切跟踪评估疫情对外贸带来的影响,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支持,帮助企业应对相关技术性贸易措施。近日,北京海关出台24条措施,从保障防疫物资通关零延时、加大惠企帮扶力度、深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三个方面,帮扶北京关区重点行业和外贸企业尽快恢复生产,促进首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高国伟表示,当前电力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的问题中,比较突出的是投资壁垒问题。
清洁、绿色、低碳成了本次沙龙上嘉宾们口中的高频词。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企业战略研究所主任经济师兼国际化发展研究室主任高国伟预计。汤凌越建议,在政府和行业层面上,一是要加大力度推动电力行业走出去,在项目投融资、信用保险上给予企业更好的扶持;二是去海外投资的国企、民企,要简化内控及审批流程,必要地容错,并引导、牵头组织重点国别的发展规划;三是要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大力推动中国标准的国际化,以人员、技术培训等方式营造可持续发展环境。黄国芳表示,为缓和财政压力,提升行业竞争力,全球主要经济体均缩减光伏发电补贴。
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电力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副秘书长祝慧萍表示,未来新能源将逐渐成为电力行业的投资热点,光伏投资会有较大发展,而全球煤电投资比重将逐步下降。未来20年,预计火电、水电、核电和新能源装机年均增长分别为-0.4%、0.8%、-0.6%和5.2%。
太阳能和风能为代表的非水电可再生能源重要性日渐突出,2017年装机为10.42亿千瓦,占电力装机比重为15.6%,2018年增至11.85亿千瓦,占比达到17%。从3月17日举办的电力国际化沙龙上了解到,在当前能源转型的背景下,全球电力将向清洁、低碳转型,电力需求仍将保持增长,我国电力行业国际产能合作仍有广阔空间,可通过多种策略规避投资风险光伏领域正逐步迈向平价时代,技术进步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计,2020年,大硅片技术将继续发展。
我们非常赞同当前的210mm大硅片技术研发,对天合公司这个规格的组件也非常认同,呼吁行业在一些关键参数上尽量统一标准,相信210mm技术在未来几年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同时,该产品可以与主流逆变器、跟踪支架实现兼容,进一步降低度电成本。以210mm大硅片技术为例,自2019年8月16日中环股份首次发布210mm的G12单晶硅片后,爱旭、通威、东方日升、天合光能、捷佳伟创等下游电池、组件及相关配套环节都开启了基于G12单晶硅片平台的协同创新,G12在降本和功率提升方面的效果都超过预期,可满足光伏终端市场对更低度电成本的需求,被业内认为是可量产化的产品,将助力全行业迈进平价新时代。据阳光电源光储事业部副总裁张显立介绍,该产品有三个方面的大幅度改进:一是成本方面,可以降低度电成本3%以上;二是光储融合方面,从系统结构、数字化以及能量管理方面进行了深度融合;三是支撑电网方面,从功率控制、虚拟同步发电机(VSG)技术以及双源的工作模式上进行了大幅度的创新。
此前不久,阳光电源推出升级版的SG3125HV逆变器。2019年,硅片方面,国内铸锭单晶技术已开始产业化应用,158.75mm、166mm等大硅片技术批量生产;晶硅电池组件方面,PERC单晶电池产业化平均效率达到22.3%,N型电池研发、生产规模逐步扩大,60片单晶PERC组件功率达到320W。
G12单晶硅片的应用,可显著降低产业链电池、组件、EPC环节的非硅成本。据天合光能副总裁及技术负责人、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冯志强博士介绍,该系列组件产品叠加了大硅片、3分片版型设计、无损切割、多主栅、高密度封装技术,可以降低光伏平衡系统(BOS)成本6%-8%,从而使度电成本降低3%-4%。
据悉,天合光能将于今年二季度正式接单,预计三季度实现至尊系列量产,至年底产能可达5GW以上。华为智能光伏业务部副总裁张先淼说。今年是光伏行业脱离补贴依赖的关键之年,随着企业发力技术创新,促进产品升级换代、降本增效,全行业迈向全面平价时代有望进一步加速。与此同时,我国光伏企业在PERC、TOPCon、异质结、IBC等高效晶硅电池生产技术、薄膜电池技术研发上先后取得突破。此外,G12产业链平台能很好地匹配未来光伏市场的需求,为产业链带来更好的光电转换效率、更高的生产制造效率以及更加智慧化的生产制造方式。爱旭集团有限公司集团副总经理何达能也表示:210mm技术是一个全新的产品平台,除了硅料之外,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会因此发生巨大变化。
2月28日,在华为智能光伏设计空中研讨会上,华为智能光伏业务全球营销总监武磊磊公布了智能光伏十大趋势,包括全面数字化、AI驱动智能升级、电站无人化、主动支撑电网、光储共生等,为新能源行业创新增长提供了路径参考。业内认为,大硅片组件在未来将是一个流行的趋势,但仍需要加快标准的统一,因为规格统一后才能实现规模经济,推动成本进一步下降。
近期,国内多家光伏企业纷纷加快技术研发,推出210mm大尺寸硅片、电池、组件和升级版逆变器等新技术新产品,持续推动光伏制造和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天津环欧国际硅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海鹏表示,随着组件成本结构的变化,非硅成本逐渐占据主要部分,而大尺寸的硅片可以有效协助全产业链降低非硅成本。
这是最近2-3年来能较大幅度降低度电成本的一个现实路线。未来我们还将应对电网并网等挑战,所以我们会坚持智能化的路线,以AI和光伏相结合的思路来做逆变器未来的规划。
近日,天合光能推出最新研发的至尊系列超高功率组件产品,该系列产品基于210mm大尺寸硅片、PERC单晶电池,采用创新版型设计,功率可突破500W,效率高达21%。比如,华为正在和天合光能一起做一项系统研究,基于AI技术,把跟踪系统、双面组件和逆变器更好地结合起来,以提升光伏电站发电量与此同时,我国光伏企业在PERC、TOPCon、异质结、IBC等高效晶硅电池生产技术、薄膜电池技术研发上先后取得突破。据阳光电源光储事业部副总裁张显立介绍,该产品有三个方面的大幅度改进:一是成本方面,可以降低度电成本3%以上;二是光储融合方面,从系统结构、数字化以及能量管理方面进行了深度融合;三是支撑电网方面,从功率控制、虚拟同步发电机(VSG)技术以及双源的工作模式上进行了大幅度的创新。
近期,国内多家光伏企业纷纷加快技术研发,推出210mm大尺寸硅片、电池、组件和升级版逆变器等新技术新产品,持续推动光伏制造和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2月28日,在华为智能光伏设计空中研讨会上,华为智能光伏业务全球营销总监武磊磊公布了智能光伏十大趋势,包括全面数字化、AI驱动智能升级、电站无人化、主动支撑电网、光储共生等,为新能源行业创新增长提供了路径参考。
同时,该产品可以与主流逆变器、跟踪支架实现兼容,进一步降低度电成本。天津环欧国际硅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海鹏表示,随着组件成本结构的变化,非硅成本逐渐占据主要部分,而大尺寸的硅片可以有效协助全产业链降低非硅成本。
华为智能光伏业务部副总裁张先淼说。此前不久,阳光电源推出升级版的SG3125HV逆变器。
2019年,硅片方面,国内铸锭单晶技术已开始产业化应用,158.75mm、166mm等大硅片技术批量生产;晶硅电池组件方面,PERC单晶电池产业化平均效率达到22.3%,N型电池研发、生产规模逐步扩大,60片单晶PERC组件功率达到320W。爱旭集团有限公司集团副总经理何达能也表示:210mm技术是一个全新的产品平台,除了硅料之外,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会因此发生巨大变化。据悉,天合光能将于今年二季度正式接单,预计三季度实现至尊系列量产,至年底产能可达5GW以上。未来我们还将应对电网并网等挑战,所以我们会坚持智能化的路线,以AI和光伏相结合的思路来做逆变器未来的规划。
今年是光伏行业脱离补贴依赖的关键之年,随着企业发力技术创新,促进产品升级换代、降本增效,全行业迈向全面平价时代有望进一步加速。近日,天合光能推出最新研发的至尊系列超高功率组件产品,该系列产品基于210mm大尺寸硅片、PERC单晶电池,采用创新版型设计,功率可突破500W,效率高达21%。
比如,华为正在和天合光能一起做一项系统研究,基于AI技术,把跟踪系统、双面组件和逆变器更好地结合起来,以提升光伏电站发电量。G12单晶硅片的应用,可显著降低产业链电池、组件、EPC环节的非硅成本。
以210mm大硅片技术为例,自2019年8月16日中环股份首次发布210mm的G12单晶硅片后,爱旭、通威、东方日升、天合光能、捷佳伟创等下游电池、组件及相关配套环节都开启了基于G12单晶硅片平台的协同创新,G12在降本和功率提升方面的效果都超过预期,可满足光伏终端市场对更低度电成本的需求,被业内认为是可量产化的产品,将助力全行业迈进平价新时代。此外,G12产业链平台能很好地匹配未来光伏市场的需求,为产业链带来更好的光电转换效率、更高的生产制造效率以及更加智慧化的生产制造方式。